一首诗写尽了旅途的凄凉和寂寞,张继《枫桥夜泊》深度赏析
【导读入境】深秋的夜晚,残月西沉,寒霜满天。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知被什么声响惊醒,发出阵阵啼叫。江边枫树飒飒,江面渔火点点,船中诗人因旅愁乡思而不能成眠。眼前的清冷孤寂触发了诗人更浓的乡愁,面对着江枫渔火的是因愁不能成眠的诗人。突然,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破空而来,传到船上诗人的耳畔,一下、两下……【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这首诗意境悠然,读之如临其境,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枫桥本无特佳处, 得此诗题咏而名扬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②江枫: 江边的 枫树。或说“江枫”是寒山寺前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又说“愁眠”是山名,皆 不确。毛先舒《诗辨坻》指出,后人因张继诗,始改山名为愁眠山。③寒山 寺:在枫桥东南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为妙利普明塔院。唐僧寒山 曾在此修行,故名寒山寺。现存寺院为清末重建。④夜半钟声:宋以来为 诗话中的公案。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三更不是打钟时”;但《王直方诗话》、 《石林诗话》等指出,唐代寺院“实夜半打钟”。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 夜钟声后。”【赏析】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 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 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 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 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 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 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 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 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 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 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 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 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 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 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 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 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 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 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 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 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 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像 “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 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 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 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 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 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 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 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 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 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 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 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 初建于梁代,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 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 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 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 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 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 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 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 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 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 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鉴赏】这是一首千古传唱的名作,大约作于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 避地吴中时。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的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自张继此诗 后,便闻名遐迩了。此诗成为经久流传的佳作,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此诗意境极美,意象 选取十分用心,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用乌啼突出月夜之静谧,而在色 彩上月色洁白,天穹漆黑,繁星点点缀于夜空,仿佛霜满大地,黑白分明且 光色的布局也充满美感。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江畔的枫树、渔船的灯 火色调上均偏暖,在前句所铺染的星月夜色中格外显眼,愁眠本在诗人, 而托于江枫、渔火,宾主易位,使情境相互交融。加上两句音节流利,平仄 调适,读来甚觉悦耳,于是在此二句中,诗歌的色彩美、建筑美、音乐美都 得到完美展现,故能脍炙人口。 三句从诗人所在的松江一隅荡开,直至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当读者 思绪正被牵引到那里时,四句接过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将时空焦 点又收回到诗人立身之处,一放一收,通过悠悠钟声串联,令遐思仿佛音 波飘来荡往,读者便不知不觉为之牵引而进入诗境中,感受诗人那不可名 状的愁情。如果说前二句是写景成境,后二句则是以境化景,令读者在想 象中感受那场景,这是写景抒情的更高妙手法。所以此联更为点睛之笔, 其传诵之广,更甚前联。关于寒山寺夜半钟声,昔人尝怀疑其真,以至聚讼纷纷。宋叶梦得 《石林诗话》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欧阳文忠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 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叶为苏州人,言当不虚。 今日的寒山寺依旧是苏州名胜,此诗历经千年流传,寒山寺的钟声早已成 为民族文化一点深深的印记。
苏轼《决壅蔽》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秧马歌》序》原文|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南行前集》叙》原文|赏
苏轼《教战守》原文|赏析|鉴赏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全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