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兴于诗(《论语·泰伯》)
孔门以为诗对人的修养重要。孔子说:“颂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何为?”他以为诗能教人说话的本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就是“喻”,不懂得喻,就不会说话。孔子注重...
赋诗与引诗
赋诗与引诗两种情形,与“兴”的意义很有关系。因为赋诗、引诗是断章取义地借用原诗的。这种情形,在赋诗、引诗时是不会误会其意义的。但在解释诗时,断章取义地把它放在政教的立场来解释,就未免牵强附会太过了。陈...
《郑笺》“兴”义
《郑笺》释“兴”与《毛传》大致相同,不过是更加详密。因此,在《郑笺》中“兴”诗比在《毛传》中增加了,而且相当系统化。此外,在用词去解释方面更系统化,常用“兴者喻”来解释。这就是说,“兴”乃发端之比喻。...
《毛传》“兴”义
《大雅·大明》篇:“维予侯兴”,《毛传》:“兴,起也”。我们发现,注明“兴也”的诗,常常用“若”、“如”、“喻”、“犹”等比词来解释它。因此,历来对“比”、“兴”就弄不清。 〔 * 《毛传》“兴也”的...
“兴也”用例
与《诗》有关系的“兴”,从《毛传》可见解释。《毛传》只注“兴”,而不见有注“赋”、“比”的。朱先生著有《赋比兴说》。 诗三百零五首中,《毛传》注曰“兴也”的有一百一十六首。大约“国风”与“小雅”里占最...
六诗与六义
《周礼·太师》有所谓六诗:风、赋、比、兴、雅、颂。后《诗大序》举列诗六义也是这六项。《周礼》大概是战国的东西,而《诗大序》代表汉人意见。从“六诗”到“六义”,名称虽是一字之差,却表示诗与乐之分合情况。...
三科
《春秋繁露·玉杯》篇分为三科,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三科中,以诗书一科影响最大。礼乐则注重实行。易、春秋通行甚晚。董仲舒时,有阴阳学,注意灾异,讲天人之关系,行于实际政治,三科仍与儒家相通。...
作诗言志
诗之有作者,是很晚的事,三百篇无一定作者而为民众之产物。诗之有作者,起于战国时。荀子之《佹》诗是第一篇有作者的。此诗是献诗陈志的体裁。与荀子同时的屈原亦露面。子书大抵是学生的记录,而《佹》诗大抵是荀子...
六学
六学皆大,汉人又有六科之称。...
元白诗论
自唐以来,比兴一直是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后世所谓比兴虽与毛、郑不尽同,可是论诗的人所重的不是比兴本身,而是诗的作用。白居易是这种诗论最重要的代表。 白居易的影响大于元稹,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白。他有《山中...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末页 共 10页100条
养生小常识 养生小知识 养生知识 健康养生知识 初三作文 初中年级单元作文 小学作文大全 初中作文 初中写人作文 初中分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