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我用残损的手掌》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在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的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 1941年,日本侵占了香港,戴望舒因从事抗日活动而被捕入狱,受尽摧残。诗人在狱中写出了前所未有的凝重沉雄的诗篇,以奔涌着的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激情,给他后期的作品铸造了新的内容和风格。《我用残损的手掌》即是他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当富有才情的诗人舍弃自己身边小小的落寞、凄凄的孤独,舍弃以往酷爱的浅吟低唱以后,他的诗篇便以其豪歌再次一展风采。此诗作于1942年7月,其时作者尚在狱中。因为诗人早期受象征派诗歌影响较大,创作上吸取了象征派的手法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巧。象征派诗歌创作的要点之一是强调诗歌的意象构筑,构筑时又经常借用艺术的变形手法,以使意象具有更强的表现作用。作者这首诗中便为自己饱满的诗情寻得了极富抒情性的意象。首先是用一只残损的手掌轻抚祖国河山,这个奇特的意象产生了奇特的抒情效果。这“残损”两字的内含极为深广,构筑的意象也格外醒目,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情绪波澜也特别激烈,而且至为关键的一点,是它同时也较为形象地映现了在侵略者铁蹄下痛苦挣扎的中国人民,显现了被无情蹂躏的祖国河山的凄苦。从结构上看,此诗是完整的一段,但从意义上却可分出明显的两个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引子,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为第一部分,这以后到结尾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三个点叙述了祖国的受难,并着重想象了诗人的家乡,美丽的西子湖在敌人铁蹄下的惨案,用括弧中美妙的回忆衬托现实的不堪入目。接着又从长白山雪峰写到黄河,写到江南,写到“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的岭南,写到“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由北而南整体地反映出痛失河山的悲哀。“无形的手掌掠过无形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概括了祖国所受的灾难。诗歌的第二部分,诗人竭尽想象之所能,尽情地赞美了解放区的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诗人把“爱和一切希望” 都寄托在这片依然有太阳和春天的土地,寄托在那儿的人民身上,他们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最后一句,“那里,永恒的中国”积蕴了诗人对于解放区的全部热情和希望。这首诗,从形式上说句子有长有短,没有整饬的外观,应该是属于自由体,但它又似乎是押韵的,可以说是押韵的半自由体,因此也仍然有戴望舒诗歌一向具备的悠长的韵味。这首充满着凄苦又闪烁着希望的诗,每字每句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全诗曲调低回曲折,带着忧伤,带着期望,震荡着读者的心。



上一篇:名诗《州桥》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下一篇:名诗《江城子》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汉语词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