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失去发现氧气的良机
18世纪时,“燃素说”很流行,它的大意是说:任何可燃体都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燃素”,燃烧过程就是物体分解为飞散的“燃素”和残余的土质——灰分的过程。可燃体包含的“燃素”越多,也就愈易燃烧,煤油等易燃物质,差不多全是由“燃素”构成的。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0年到1773年间就着重研究氧的性质,他在加热的过程中,曾析出过“氧气”,点燃的蜡烛在这种气体中会激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他把这种气体叫做“火的空气”(“火气”),把物体燃烧后剩下的空气叫做“腐败空气”。他虽然也得到了“氧气”,但却错误地认为,然烧是燃素和火气的结合,因而失去了发现氧的良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氧气”发现时说:“普利斯特列和舍勒析出的氧气,但不知道他们所析出的是什么。他们为“既有的‘燃素说’范畴所束缚’,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有结出果实。”(《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2页)后来,拉瓦锡发现,这种新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在燃烧时,并不是神秘的燃素从燃烧物中分离出来,而是这种新元素与燃料物体化合,他打破“燃素说”的束缚,从而才有了氧气的发现。
相信既有理论绝对完善,当新发现已显出端倪之时,也可能没有真正发现它,失去重大发现的良机。
上一篇:“郑卫之音”蒙冤千载
下一篇:“忍能对面为盗贼”
苏联人才外流日趋严重
印度公务员考试试卷泄露事件
标准化考试受怀疑
顾此失彼,课程改革遭失败
日本儿童的“成人病”
发达国家面临科技人才不足
农村学校作用大条件差
“升学易”终成祸患
世界上最娇生惯养的孩子
莫斯科中学生“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