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敕语》
1890年10月30日颁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天皇制国家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它也是日本当时思想战线上儒教的德育论和军国主义思想战胜欧化思想及民权论思想的产物,充满了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它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颁布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它一直起着规定日本教育方向的教育基本法作用。
《教育敕语》的发布方式与通常的政务诏敕不同。它不是由大臣签署,而是由天皇亲自签署,以天皇的名义颁发的。这就表明《教育敕语》高于一般政府法令,具有绝对的基准性和权威性。
《教育敕语》将儒家道德(忠、孝、仁、爱、信、悌等)与近代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根据东方的家庭主义伦理观与普鲁士的国家主义学说,将二者统一到“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这个军事目的上来。显然,贯穿《教育敕语》的每个道德条目的基调乃是国家主义的旋律。
《教育敕语》颁布后,对日本的教育界、思想界和理论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对当时的国民教育方针做出了明确规定,提倡国家主义的道德,禁止欧化思想的传播,实质上是对当时风起云涌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压抑,这表现了它的保守性反动性。当时在国民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必然地要体现出“敕语”的精神实质。与《敕语》同时颁布的《改正小学校令》中强调了小学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国民基础教育”。所谓“道德教育”主要是指《敕语》所规定的道德条目;所谓“国民基础教育”也是按照《敕语》之要求,进行“尊王爱国”的教育及传授对国家有用的基础知识。《教育敕语》的国家主义实质为后来日本教育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这不仅是日本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遗憾和极为深刻的教训。
上一篇:赖伊“行动教育学”的片面化
下一篇: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论
苏联人才外流日趋严重
印度公务员考试试卷泄露事件
标准化考试受怀疑
顾此失彼,课程改革遭失败
日本儿童的“成人病”
发达国家面临科技人才不足
农村学校作用大条件差
“升学易”终成祸患
世界上最娇生惯养的孩子
莫斯科中学生“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