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1998年中考武汉题《愚公移山》


  [题目]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做第1题和第2题时,凡填空处有引号的地方,都应按原文填写,没引号的地方则用自己的话来概述。)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1) _______ ,这从文章的第一段可以看出;(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的距离远,时间长,这从文章第二段的,“____”一句得知,这一句也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2. 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__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__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________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能够移走,其理由是_____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_____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B. 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  C. 河曲智叟亡(wáng)以应。  D. 一厝(cuò)朔东。4.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汝心之固 固以怪之矣  B.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至于负者歌于途  C. 聚室而谋曰 斯是陋室  D.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5. 与“面山而居”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黑质而白章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吾恂恂而起  D.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6. 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毕力平险:用毕生的精力去铲平险峻的大山。  B. 帝感其诚:天帝感受到了他的诚心。  C. 冀之南,汉之阴: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北岸。  D. 无陇断焉:没有高山阻隔了。7.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太行山和王屋山四周各七百里长,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B. 参加移山的有愚公和他的妻子以及邻居家的寡妇和她的儿子,共四人。  C. 邻居寡妇家有一个约三、四岁的小孩。  D. 愚公等人把挖下的土石都扔到了渤海当中。8.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 )和( )  A. 本文选自《列子》,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B. 这篇寓言故事的高潮是第二段,即愚公率领全家人移山。  C. 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如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  D. 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移山的愿望,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但却宣扬了封建迷信,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E. 文章把有长远眼光的人称为“愚公”,而把鼠目寸光的人称为“智叟”,这不仅突出了对比,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题解]  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目的,从原文中可找到答案。移山的困难,依据提示,从一段中可找到,山高体大;审视第二段,不难找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2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一问,可从年龄上找答案;第二问,从语气看,是讥讽;第三问,愚公据理批驳;第四问,从文段内容看,智叟讥讽愚公残年余力,愚公针锋相对提出后继有人;第五问,结果是智叟无话可说。  答案: 以残年余力,曾不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讥讽 批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第3题。考查读音辨误。“亡”是“无”的通假字,不能读“wáng”,而应读“wú” 。  答案:C  第4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应联系上下文把握。A项,第一个“固”,“顽固”。第二个“固”,“本来”;C项,第一个“室”,“全家人”。第二个“室”,“屋子”;D项,第一个“许”,“赞同”。第二个“许”,“左右”;B项,第一个“负”,“背”(山)。第二个“负”,“背”(东西)。  答案:B  第5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理解。题干“面山而居”的“而”表修饰。A项“而”表转折,相当于“却”;B项的“而”,表转折;C项的“而”,表修饰;D项的“而”,表并列。  答案:C  第6题。考查对句义的理解辨正。A项,“毕力”理解有误,是“尽力”而不是“毕生的精力”;B项,原句为被动句;C项,水“阴”是南岸,“汉水北岸”是“汉水南岸”之误;D项正确。  答案:D  第7题。考查对原文文意理解辨正。  答案:A  第8题。考查对内容和写法及文学、文体常识的理解和辨析。B项对“高潮”的分析有误。如果说有高潮的话,应在第三段对话中,关系到是否坚持移山的问题;本文是神话寓言故事,D项说“宣扬了封建迷信”,不妥。  答案:B D

上一篇:五二、2000年中考朝阳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一篇:三三、2000年中考六安题《爱莲说》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汉语词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