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月夜/夜月》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这首小诗写得清丽隽永,细腻新颖,独具一格。前两句从庭中月色写到天上星星,以庭院中的明暗对比衬托月夜的静谧,横斜的北斗星和南斗星从视觉上点出“更深”,突出了寂寥的天宇,颇有画意。阑干,横斜的样子。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选取静谧月夜中清脆欢快的虫声来寓示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引发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显示了诗人敏锐细腻的感知能力和艺术上的独创精神。【全诗】《月夜/夜月》.[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题一作《月夜》。诗中前二句从视觉形象写月夜景色,展示美丽画面,后二句从听觉感受,写出大自然的变化,生趣盎然。全诗融情于景,细致入微,以“透”写虫声,新巧贴切,生动自然,尤见炼字功力。【注释】①“更深月色半人家,”此句意谓更深时月到中天,有一半人家有月色照临。 ②北斗:北斗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杓)形的七颗亮星,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阑干:横斜貌。南斗:二十八宿之一斗宿的俗称。因位置在北斗星南,故名。北斗横、南斗斜,正是更深时景象。③“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二句意谓今夜虫儿偏偏感知春天的暖气,发出了报春的鸣声,而诗人又偏偏从初透绿纱窗的虫鸣声中感受到了春的消息。【译文】 夜半更深,斜月朦胧,庭院间只有偏西半面尚浸映在淡微的月色下,寂朗深沉的夜空中北斗和南斗星座亦已横斜不移。最能感知春意的要数窗下墙根蛰伏了一冬的虫儿了,你听,已有三两鸣叫声透过紧闭的绿纱窗传来枕边。【鉴赏】 诗人撇开春的标志,摄取静谧又散发着寒意的月夜景象,体物入微,表达了春临人间之欣喜和宽慰。 一二两句从仰观的角度写月夜的静穆幽丽。夜半更深,月亮斜悬天空,映照着家家户户,一半庭院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另一半则被夜的暗影笼罩着。通过明暗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月夜的静谧和庭院的空寂。接着,诗人由近及远,把视线由 “人家” 引向无垠的天宇,让读者感到那一望无际的苍天也被夜的静寂笼罩着,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星南斗星在无言地暗示时间的流逝。 三四两句通过虫声写月夜中透露的春意。此诗最传神的诗句是末句 “虫声新透绿窗纱”,而此句之妙全在一 “新” 字。夜半更深,夜寒袭人、万籁俱静之时,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气中所散发的春的信息,从而清脆地、欢快地鸣叫; 而虫声又“新透绿窗纱”,让诗人感觉到春天的来临。诗人被虫儿欢快的鸣叫所感染,不禁联想到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偏知” 的主语应该是试鸣新声的虫儿。“新” 不仅表达了期盼冬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的新鲜感、欢愉感,而且与 “偏知” 相呼应。 诗人构思新颖,独辟蹊径,选取很少为人写的月夜来写春天的来临,从虫声中感受春的信息,从寒气袭人中写出春的暖意。诗人还具有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一二两句是静态描写,三四两句是动态描写,“虫声” 打破了万籁俱静,“偏知”、“透”、“绿” 让读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感受到诗人的欣喜。【作者小传】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开国元勋刘政会之后。天宝九载(750)应进士试不第,入军幕又不得意,退居颍、汝之滨,终生不仕。事迹略见《元和姓纂》卷五、《历代名画记》卷一○、《新唐书·艺文志四》、《邵氏闻见前录》卷一六、《唐诗纪事》卷二八、《唐才子传》卷三等。其诗善写闺情宫怨,诗风清丽。“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唐才子传》卷三)。令狐楚编《御览诗》以刘诗为首。今存诗一卷。

上一篇:张继《枫桥夜泊》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下一篇:李颀著名的边塞诗《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汉语词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