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寓言诗词鉴赏《遣兴》 - 宋·李觏
[宋]李觏
境入东南处处青,不因辞客不传名。
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仁宗皇祐初,因范仲淹推荐,任太学助教,后升直讲,终太学说书。诗的内容和语言时有新境,往往独具一格。
这首诗提出了创作和生活的辩证关系。它启示人们去认识这样的真理:只有站在生活的高处,才会有开阔的创作眼光,写出美好的作品。
“境入东南处处青,不因辞客不传名”,这两句诗意指在我国东南江、浙一带境内,到处可见到幽美的胜景,不是因为有善作诗文的人,这块地方的名声是传不出去的。骚人墨客吟诗作赋,抒发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赖于客观世界提供了创作的生活素材,这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如果说上两句诗是强调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之源的话,那么这两句诗就是指虽有生活但没有才华的作者也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屈平,即屈原,战国时伟大的爱国诗人。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认为屈原能写出好作品,是得到“江山之助”。李觏反其意而用之,说屈原之所以能有好作品出现,并不在于仅仅有他要表现的客观世界,而在于这样的客观世界遇上了能写出好作品为江山增色的屈原。同样的客观世界,给不同的作者表现,其作品质量的高低也是不同的。
屈原立足思想的高巅,俯视社会生活,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诗魂,写出了千古留芳的作品。他的目光深远,笔下情潮奔涌,使作品成了时代的雷鸣。这里,我们可从中获得“高”与“远”的哲理感悟。
下一篇:哲理寓言诗词鉴赏《赠张永夫(节选)》 - 清·陈思睿
《鹊桥仙》 - 元·刘因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唐·李
《步出夏门行》 - 汉乐府
《衡门》 - 《诗经·陈风》
《鹊仙桥 赠可行弟》 - 元·许有
《花谷》 - 清·吴泰来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唐·李白
《艳歌行》 - 汉乐府
《饮酒(其五)》 - 晋·陶渊明
《登快阁》 - 宋·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