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森林在成长》原文和鉴赏
那些树
原先各自在一小块土地
艰难地生长
每小块土地
分别经历过炎阳的烤炙
暴雨的冲涮
当闪电划过长空
那些树各自孤零地战栗
对着漠然的穹苍许多小块的土地
有一天忽然接壤
连接起来的大片土地
铺满了新鲜阳光
人们忽然发现
一座新的森林
枝叶多么茂盛
颜色绿得发蓝是多情的土地
为它提供了额外的营养
还是无情的日晒雨淋
使它在磨砺中
日益顽强
还有风
有时轻轻爱抚
有时赫然震怒
风过处
尘沙障蔽住
明亮的太阳但树在成长
森林,在成长在北方,或者在南方,在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块土地上,大片大片的森林郁郁葱葱;在阳光下,在风中,每一颗树都挺直了躯干,不断壮大着自我,一望无际的浓绿覆盖着辽阔的山川,树在成长,森林在成长……
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意象,而诗中包涵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又给人以启迪。
第一小节中,树是一个一个的弱小而无助的生命,它们在严酷已极的自然条件下,“艰难地生长着。”“炎阳的烤炙”、“暴雨的冲涮”下,“漠然的穹苍”似乎根本无视这些弱小的生命个体的存在,一任它们各自孤零地战栗,生生死死都那么可悲、可怜,就连养育它们的土地也爱莫能助。
但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奇迹终于发生了。
“许多小块的土地/有一天忽然接壤/连接起来的大片土地/铺满了新鲜阳光。”这和第一节中所描绘的情景多么不同!树们终于能够纷纷告别孤苦零丁,在阳光下比肩携手,欢聚一堂。
树告别的不仅仅是孤独,迎接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伙伴;它们告别的是病态的环境和沉重的压抑,迎接的是崭新的命运和生命力所放射出的灿烂和辉煌;在阳光下,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枝叶多么茂盛,颜色绿得发蓝。”当然,诗中所描绘的并不是树的世外桃源,旧有的磨难并没有因了土地的接壤和树的聚首而销声匿迹。依然有“日晒雨淋”,有赫然震怒的风,有遮天蔽日的尘沙,但是,它们已不再战栗,不再惊恐不安了。作为一个整体,森林是无所畏惧的:每一棵树都“在靡砺中日益顽强”起来。它们把根深深地插入“多情的土地”,吮吸着泥土“为它们提供”的“额外的营养”,同时又把绿色的手臂尽力地伸向空中,去承受“新鲜的阳光”。无数的根和无数的枝干就这样不可遏止地延伸着,生长着,进入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树在成长,森林在成长……”
“诗无达诂”,我们很难确切地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就象一面多棱镜,在阳光下闪射着多变化的光采。从时代背景来看, 《森林在成长》作于1981年,当时中国在经过了长期的动荡之后,又开始重上轨道,饱经忧患的诗人对未来正充满了希望。在《陈敬容选集》中,与此诗相临的另一首是同年5月所作的《致革新者》,诗的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绿得最丰满的,是雨后的树林/初霁的天空晶盈,谁能不爱/没有风风雨雨,怎显出爽朗新晴?/明丽的阳春展现的是寒冬贮备的色彩/……当黑夜撤尽了迷雾,节节败退……/冲破它,朝霞又辉耀夺目的光采。”如果诗人是把“土地”比作人民,“许多小块的土地/有一天忽然接壤”写的是中国人民告别一盘散沙似的状态,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凝成一股伟大的力量,那么,森林便是指在人民怀抱中成长起来的改革者,这样,不仅“多情的土地/为它提供了额外的营养”有了最好的解释,而且风“有时轻轻爱抚/有时赫然震怒”也恰如其份地描绘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虽然改革的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但时代毕竟要前进,树一定要成长,森林也一定要成长。诗人所歌唱着的,肯定是一首对改革者的颂歌。
上一篇:哲理诗《甘瓜抱苦蒂》原文和鉴赏
下一篇:哲理诗《龟虽寿》原文和鉴赏
哲理诗《鹤鸣》原文和鉴赏
哲理诗《甘瓜抱苦蒂》原文和鉴赏
哲理诗《森林在成长》原文和鉴赏
哲理诗《龟虽寿》原文和鉴赏
哲理诗《卜居》原文和鉴赏
哲理诗《咏怀(其三十三)》原文
哲理诗《贝壳》原文和鉴赏
哲理诗《临终诗》原文和鉴赏
哲理诗《咏怀(其五十三)》原文
哲理诗《影答形》原文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