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六)的通假字


1.通“上”,上面,加於其上;超过;久远。按:《广雅·释诂》:“尚,上也。”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尚,叚(假)借为‘上’。”
《周易·小畜》:“密雲不雨,尚往也。”宋朱熹《本义》:“尚往,言畜之未极,其气犹上进也。”《诗经·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尔。”朱熹注:“尚,加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尚矣哉!”注:“尚,上也。”《尚书序》:“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书,故曰‘尚书’。”《仪礼·觐礼》:“尚左。”注:“古文‘尚’作‘上’。”《墨子·非攻(下)》:“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按:“尚”、“下”对文见义。)《论语·颜渊》:“草尚之风必偃。”又《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孟子·万章(上)》:“舜尚见帝。”注:“尚,上也。”又《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荀子·致士》:“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注:“‘尚’与‘上’同。”(“方”通“旁”,溥也。“尽”通“进”。)又《王霸》:“以小人尚民而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犯法废令不尊敬社稷者,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吕氏春秋·古乐》:“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楚辞·大招》:“尚三王只。”注:“尚,上也。”宋朱熹《陶公醉石归去来馆》诗:“予生千载後,尚友千载前。”元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故寡闻寡见者,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知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猶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清汪琬《江天一传》:“(江天一)其後竟与公(金聲)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也。”清金衡《自律》:“三人吾尚友,高枕到羲、炎。”太平天国《天朝田朝制度》:“凡田分九等,共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为尚尚田。”
2.通“上”,送上。
《管子·幼官》:“立四义而毋议者,尚之于玄官听于三公。”尹知章注:“尚,上也”。
3.通“上”,登上。
宋曾慥《类说》卷三十九引《七书·归师勿道》:“用兵之法,高陵勿尚,背立勿逆。”清洪秀全《诫曾玉璟》诗:“尽把凡情丢却去,方能直尚九重天。”
4.通“上”,达到;够。
《新唐书·窦建德传》:“至是,得隋宫人尚千数,悉放去。”《西游记》第五十回:“我才然离了师父,还不尚一盏热茶之时,却就走到此处。”
5.通“鞝”。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鹿(麄)菲(屝)草芰(屐),缩丝尚韦而已。”马非百注:“缩丝尚韦,用丝约束,或加之以皮。”王利器校注:“《玉篇·革部》:‘鞝,音掌,扇安皮也’今尚云‘鞝鞋’。‘尚’即‘鞝’字。”

上一篇:尸(一)的通假字

下一篇:届(二)的通假字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