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绝句成就略说


唐人绝句成就略说孟凌君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摘要:本文从微观的分析入手 , 详尽地阐述了唐人绝句的总体特征和特殊成就 , 并着重分析了李白、王维、王昌龄在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上的突出贡献 , 从而使人们对唐人绝句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关键词:绝句; 五绝; 七绝;作者简介: 孟凌君 (1949-) , 男, 辽宁营口人, 辽海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收稿日期:2000-05-20Received: 2000-05-20绝句又名律绝、小律诗, 是近体诗中最小的一种诗体, 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这种五言或七言的四行小诗产生较早, 而后随齐梁至唐诗之律化思潮也出现格律化, 成为唐诗的重要体制。关于绝句的来源,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绝句导源于八行体的律诗, 即五绝导源于五律, 七绝导源于七律。明人吴讷《文章辨体》中所引《诗法源流》一书之作者与清人施补华便持这种观点, 《诗法源流》中说“绝句者, 截句也。后两句对者, 是截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者, 是截律诗后四句;皆对者, 是截中四句;皆不对者, 是截前后各两句。故唐人称绝句为律诗, ……”施补华也说“五言绝句, 截五言之半也”, “七绝亦然”[1]。并举出截前四句、后四句、中四句、前后各两句的诗例, 由此武断地说:“谢■以来即有五言四句一体, 然是小乐府, 不是绝句, 绝句断自唐始”[2]。其实, 绝句在八行律诗产生之前就已有之。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卷二中说:“五言绝句, 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 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 律诗从此出, 演令充畅耳。”《四库全书提要》中也指出:“汉人已有绝句, 在律诗之前, 非先有律诗, 截为绝句” (卷一百九十六《师友诗传录题要》条下) 。汉乐府如《枯鱼过河泣》已是五言四句, 为五绝之端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就收入五言四句诗四首, 题名为“古绝句”。卷十又载有吴均《杂绝句》四首, 梁简文帝《绝句赐丽人》一首;刘孝威《和定襄八绝初笄》一首, 等等。在齐梁古诗律化的过程中, 上述这类绝句也随之向律化方向发展。可见, 唐及以后之近体绝句并不是先有了定型的八行体律诗, 而后以几种方式截取其中四句而成, 而是在原有的四行体诗的基础上, 逐渐律化, 成为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唐代是绝句律化的时代, 也是绝句成就最高的时代, 无论五绝还是七绝都已达到巅峰状态:“唐五言绝”, “初唐只是陈、隋遗响, 开元以后, 句格方超”, “太白、右丞为最, 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王昌龄、裴迪、崔颢次之。中唐则刘长卿、韦应物、钱起、韩■、皇甫冉、司空曙、李端、李益、张仲素、令狐楚、刘禹锡、柳宗元”;“晚唐殊少作者, 然不甚逗漏”, “间有极工者, 亦气韵衰飒, 天壤开、宝。然书情则怆恻而易动人;用事则巧切而工悦俗。世希大雅, 或以为过盛唐, 具眼观之, 不待其辞毕矣”。[2]从唐代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看, 五绝一体, 名家如林, 杰作甚多。但若进一步挑选, 则初唐之王勃、骆宾王, 盛唐之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 中唐之刘卿、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晚唐之杜牧、李商隐更为杰出, 皆有不朽之名篇传世。尤其盛唐之李白、王维最为杰出, 如果说盛唐是唐代五言绝句的高峰, 那么李白、王维则是这座高峰的顶点。我们看下面几首: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之五《鹿柴》木末鞭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之十八《辛夷坞》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鸟鸣涧》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上述五绝兴象玲珑, 意蕴深婉, 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又无工可见, 无迹可求, 似从胸中自然流出, 妙合无痕, 巧夺天工。胡应麟称:“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 太白之超逸”;“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 右却入禅宗”。“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 篇篇神物”, “摩诘五言绝, 穷幽极玄”。在评价具体作品时, 胡应麟说王维之《鸟鸣漳》、《辛夷坞》诸篇, “读之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 不谓声律之中, 有此妙诠”[4];称“太白五言, 如《静夜思》、《玉阶怨》等, 妙绝古今, 然亦齐、梁体格。”[4]胡应麟之评, 大体全实, 但仍有未尽者, 特申述如下:王维之五绝不都是使人“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或名言两忘, 色相俱泯”的禅境, 其中也不乏情味深长之作, 如其《相思》:“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杂咏三首》之二:“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末?”前者缘情而发, 动人心魄。安史之乱时, 梨园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 曾于湘中采访使席上唱之, 满座之人听后莫不叹息[4]。由此清人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说:“直举胸臆, 不假雕锼, 祖帐离筵, 听之惘惘, 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后一首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自在流出, 不假雕琢。所以赵殿成称此诗为“情到之辞, 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 “只为短章, 一吟一咏, 更有悠扬不尽之致, 故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7]此外, 王维五言绝句中还有一些怀古和描山范水之作, 没有禅机, 清新可喜。所以, 王维之诗, 尤其是五绝, 不能尽以幽玄与充满禅意视之。李白五绝, 自有齐梁古绝的一些特点, 自然清新, 似从口中流出, 但又不失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大胆夸张与超凡想象的个性特征。如《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既有齐梁古绝的自然流转, 又是大胆的夸张和想象。至于上举之《独坐敬亭山》更具主观化、个性化色彩, 人看山, 山亦看人;人爱山, 山亦爱人, 别有意味。再如《铜官山醉后绝句》:“我爱铜官乐, 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 指尽五松山”;《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 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 舞爱月留人。”这样的诗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又表现出诗人独一无二的主观化、个性化色彩。唐人五绝之中, 虽然王维、孟浩然超出群伦, 但与李白相比总有差距, 应该说, 李白五绝代表唐诗中此类体制的最高成就。七言绝句中唐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唐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皆有佳作, 而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咏柳》, 王翰之《凉州词二首》更为千古不朽之名作。盛唐、中唐、晚唐几个时期, 七言绝句更为盛行。胡应麟说:“七言绝, 太白、江宁为最, 右丞、嘉州、舍人、常侍次之。中唐则随州、苏州、仲文、君平、君虞、梦得、文昌、绘之、清溪、广津, 缘有可观处”, 晚唐“则李、许、杜、赵、崔、郑、温、韦, 皆极力此道。然纯驳相揉, 所当细参。。”[8]王维之《送元二使安西》、《少年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之《江南逢李龟年》、《绝句》 (两上黄鹂》;韦应物之《滁州西涧》;张继之《枫桥夜泊》;韩■之《寒食》;李益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柳宗元之《与浩初上人同看京华亲故》;刘禹锡之《竹枝词《 (杨柳青青) 、《石头城》、《乌衣巷》;朱庆余之《闺意献张水部》;杜牧之《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江南春绝句》、《赤壁》、《泊秦淮》、《山行》、《秋夕》;李商隐之《嫦娥》、《贾生》、《隋宫》、《夜雨寄北》;韦庄之《台城》等等, 都是七绝之精品。特别是李白、王昌龄二人的七言绝句, 更代表了此类诗体的最高成就。我们先看一看王昌龄的几首诗作: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西宫春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王昌龄之诗在当时颇负盛名,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更是七绝圣手, 他的177首诗作中七绝便有75首, 其突出特征是音节响亮, 又含蓄婉转、意味深长;既善于表现刹那间的感触, 如上举之《闺怨》、《长信秋词》, 又善于在结尾处另辟新境, 翻出新意, 余音袅袅, 意味无穷。他自己在《诗格》中特别提到这一点:“每至落句, 常须含蓄, 不令语尽思穷。”[4]看来他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统一的杰出诗人。胡应麟在其《诗薮》内编卷六中对其七绝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 皆优柔婉丽, 意味无穷, 风骨内含, 精芒外隐, 如清庙朱弦, 一唱三叹。”唐人七绝, 唯有李白可以同他相提并论。有唐一代, 五七言绝句各极其工, 达到最高水准者唯有李白, 其五言绝句之成就前面已经述及, 其七言绝句同样值得我们特别珍视, 我们看下面几首: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上述几首七绝语言清新, 格调明快, 气势豪放, 不拘于格律, 不雕琢字句,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6], 虽有奇特的夸张、丰富的想象, 但却易为人们接受。胡应麟说得好:“太白七言绝,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继楚江开’等作, 读之真有挥斥八极, 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 良不虚也。”[11]王昌龄、李白作为七绝圣手, 在同一诗歌体制上各有登峰造极之美, 实在难分其高下、优劣, 但其不同之处却是可以体会出来的。胡应麟在其《诗薮》中以美人为喻, 阐发两人的不同点:“晋人评谢遏姊、张玄妹云:‘王夫人神情散朗, 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 自是闺房之秀。’窃谓得二公之似, 姑识之。”这样评价还是有些笼统, 所以他又进一步分析说:“太白诸绝句, 信口而成, 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 (王昌龄字少伯) 深厚有余, 优柔不迫, 怨而不怒, 丽而不淫。余尝谓古诗、乐府后, 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 惟少伯诸绝近之。体若相悬, 调可默会。李词气飞扬, 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球, 不以光芒杀直。王句格舒缓, 不若李之自然;然连城之璧, 不以追琢减称。李作故极自然, 王亦各婉中浑成, 尽谢炉锤之迹;王作故极自在, 李亦飘翔中闲雅, 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 王语或过流, 亦不得护其短也。”胡应麟说李白七绝“信口而成, 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王昌龄七绝“深厚有余, 优柔不近, ”[4]大体合实。简而言之就是:李白七绝以自然天成胜, 王昌龄七绝以意味深长胜。但他说李白七绝“太露”, 王昌龄七绝又“过流”, 则有些偏颇。其实李作天真直率初觉“太露”, 但实则语近情遥, 用常得奇, 看似寻常, 仔细玩味之后, 则渐至佳境;王作流转如珠, 乍一读之, 似乎太顺、太易, 即所谓“过流”, 但认真体味则感觉到韵外有致, 弦外有音。一为平中见奇, 一为意在言外。如果再进一步辨析, 我们就会发现:二人七绝虽都反映出兴象玲珑、句意深远的意境, 又都技法纯熟, 无工可见, 无迹可寻。但李白常常不受格律限制, 多豪逸之气, 常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昌龄则精研声律,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唐以后千百年来, 七绝作者不可胜计, 但到目前为止, 再没有李白、王昌龄之辉煌。参考文献[1] 刘熙载 .艺概·诗概 [M] .中华书局 , 196 0 .[2 ] [3]岘佣说诗 [M] .中华书局 , 196 2 .[4] [5 ] [6 ] [9] [12 ]胡应麟 .诗薮 :内编卷六[M] .[7] 云溪友议 [M] .中华书局 , 196 2 .[8] 王右丞集笺注 :卷一三 [M] .[10 ]文镜秘府论·地篇 [M] .[11]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江夏韦太守良宰 [M] .李太白全集

上一篇:讲授文学史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回环婉转 酣畅自然——读吴文英《霜花腴》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