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注释】
选自《孟子·尽心下》。
社稷:社神和稷神,即土地神和谷神。引申为国家、政权。
君:国君。
【赏析】
《孟子》一书中所贯穿的“民贵君轻”的观点,是孟子思想中人道主义色彩最为充分、最为鲜明的体现。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人民最重要,其次是国家,再次是君主。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南宋朱熹在《集注》中对这一句解释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之,故其轻重如此。”换言之,就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即得民心者得天下。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制,强调加强君主权力。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则是对法家集权论的一次反驳和批判。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否定了君权的神圣,更是对传统尊君观念的一大挑战。
“民贵君轻”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所追求,成为一种社会理想,并从中产生了人民主权论的萌芽。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色难。
敏于事而慎于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父母唯其疾之忧。
敬事而信。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